世居錢塘江源頭江山的毛氏后人
“甲肝疫苗發(fā)明者”
毛江森
在1990年以前,甲肝在我國是一種“談虎色變”的急性傳染病,每年發(fā)病人數超過百萬。而1988年春天,在江浙滬的一次甲肝大爆發(fā)之后,我國甲肝再也沒有大規(guī)模爆發(fā)過。這得益于一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,他就是毛江森。
1934年,毛江森出生在錢塘江源頭江山清湖鎮(zhèn)賀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。雖然家境貧寒,但讀書是父母眼中的第一等大事。毛江森5歲進祠堂念書,成績就超過10多歲的孩子。9歲考上離家10里外的清湖高小,父親為了供他讀書,起早貪黑在清湖鎮(zhèn)上做南北貨的小生意。毛江森后來考入全國聞名的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。高中還沒畢業(yè),老師就建議他以同等學歷考大學。父母叮囑說:“你從小體弱多病,把你帶大實屬不易,你還是念醫(yī)吧?!?br />
毛江森在高中時最喜歡物理和數學,對生物不是很重視,而且從未見過白大褂,從未吃過一片西藥,但考慮到弟弟尚幼,姐姐長期生病,生存不易,便報考了國立上海醫(yī)學院,即后來的上海醫(yī)科大學。讀了六年的醫(yī)科,毛江森明白了一個道理:醫(yī)學是一條奉獻之路。這和上醫(yī)老師們的言傳身教有關。他們對病人的愛護無微不至。
1974年在西北下放時,隴西縣死了很多乳兒,他們認為是病毒性出血熱。毛江森調查發(fā)現不是出血熱,他不清楚是什么病,但跟吃發(fā)綠的玉米有很大的相關性。那個地方沒有糧食,只有返銷糧。和軍代表匯報的時候毛江森思想斗爭了很久,因為他們是來接受再教育的,并且他只是猜測,有很大的不確定性。若明哲保身,毛江森只要寫上不是出血熱,讓他們另派專家即可。但后來他還是和軍代表講了,認為是供銷糧有問題。毒素分子量很小,可以通過乳腺進入娃娃體內,娃娃的凝血機制不夠健全。他建議停止吃供銷糧兩個星期。
剛停止了一個星期,流行病情況就好了。40多年過去了,當年曾經瀕臨死亡的嬰兒,許多已成為今日社會棟梁之材。而毛江森對此只淡淡一笑說:“良心,那只是祖上和父母生在我身上的良心”
1978年,44歲的毛江森調回浙江省醫(yī)科院工作。當時,他已在病毒學研究領域耕耘了20多年,他花了半年時間,在杭紹寧等地調查,結果發(fā)現水鄉(xiāng)地區(qū)的百姓深受甲肝之苦。這種病發(fā)病率高,是第一傳染病,病期長達2個多月,他曾親自探視過一家五口全部都得了黃疸肝炎,一個自然村42%受甲肝病毒感染。毛江森被震驚了,這就是為什么他開始研究當時未被人重視的甲肝的原因。
4年研究病毒、4年培育毒種、4年研究工藝,毛江森用了12年時間成功研制出甲肝減毒活疫苗。1992年,衛(wèi)生部批準批量生產和大規(guī)模使用該疫苗,使我國甲肝發(fā)病率以年均20%的速度下降,中國甲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。毛江森說,“在近10年的時間里,我國已有1億人接種了甲肝減毒活疫苗。在除臺灣省外的各個地區(qū)都有使用?!保▉碓矗横t(yī)學教育網)該疫苗也成為我國第一株出口的疫苗。
毛江森并不是毛氏家族唯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。2002年3月,一套清朝同治8年續(xù)修的《清漾毛氏族譜》被列入全國第一批《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》。這套族譜記錄了中華毛氏世家三千余年的發(fā)展和遷徙。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,從北方南渡至江南的毛氏四處征戰(zhàn),歷經8代后終于定居在了錢塘江源頭江山清漾。毛江森輩屬清漾毛氏第52代。清漾村衍生了8個尚書,80多個進士和國學大師毛子水、民國總理夫人毛彥文、文保專家毛昭晰等許多的杰出人物。
2009年5月22日,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“國家咨詢委員會”秘書處、全國毛澤東紀念館聯誼會和中共江山市委、市政府聯合舉行的“毛澤東祖居地在浙江江山”新聞發(fā)布會上,正式認定:江山市清漾村是毛澤東的祖居地,也是江南毛氏的發(fā)祥地。
如今,清漾村古老的毛氏祖宅大門上,還高懸著胡適先生書寫的“清漾祖宅”匾額;門柱上,鐫刻著蘇東坡撰寫的“天辟畫圖,星斗文章并爛;地呈靈秀,山川人物同奇”對聯。這正是世居錢塘江流域的毛氏和整個江南毛氏“詩書名世、清白傳家”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的寫照。
當談及他的家教淵源時,88歲高齡的毛江森院士笑著擺了擺手說:“沒有什么秘決,只是我們毛家的孩子從小就知道,我們的祖上是在西晉末年,騎著一只白龜渡江來到江南保家衛(wèi)國的”。